首页 > 女生耽美 > 诗相 > 第五章 《苦》

第五章 《苦》(1/2)

目录
好书推荐: 无限末世:我的直播能连通万界 大唐,以德服人 贬妻为妾?和离高嫁气死前夫 订婚前夕她跟白月光去了KTV 抬位升咖:小叔叔宠妻无度 重生九零,去他丫的扶弟魔 钓鱼:让你开钓场,你去开会所? 我都癌症晚期了,疯一点怎么了 女帝的极品太监 暴富超市:我在小世界狂赚亿点点

酸甘苦辛咸,我们日常生活通过舌头感受的五种味觉,现在较常说酸甜苦辣咸,是因药物或食物的功效不同而让我们味觉产生的主观反应,其中甜便是甘的意思,“甜”字由“舌”和“甘”合成演化而来,本义也就是舌头感受到甘的味道,辛辣也如同甘甜一样,是语言学丰富过程中演化而来的。论舌头感受到的滋味来看,辛辣应是反应最为明显强烈的,其次应该是苦,再次是酸,甘甜则是人们普遍喜欢的,其中苦与甘甜是相对应的,当不好的日子结束迎接好日子时,我们会有成语苦尽甘来形容,当我们共同面对苦日子和甜生活时,有同甘共苦之说。随之语言运用的及其意境表达越来越多元化,这五种原只是味觉的意思,逐渐成为表达人生感受的用词,就这个层面来说,苦则是人们最为强烈的感受,为了让苦的滋味更加强烈,或者是因为汉语白话式的语言表述极少用单个字,采用刺激性的“辛”作前缀,谓之辛苦。苦味是饮食胆汁或黄连的滋味,犹记得小时候学用刀剁鱼时,需要取出非食用的内脏,需要注意的事项是不要切到鱼胆,因为鱼胆一旦弄破,胆汁溢流到鱼肉身上,这条鱼煮熟后的味道将是苦的,黄连的味道几何,歇后语“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尤为形象贴切。

味觉上的酸甜苦辣咸只是一时口感的,而人生心理经历的苦则是持久的,关于苦的话题,几乎所有人从小开始便会经常听到父母长辈们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即使父母不愿意向孩子灌输这概念,在校园里也会经常听到老师们用此句激励学生刻苦求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般寓意吃得千辛万苦,才能获得功名利禄,成为上位之人或使得人们尊敬之人,因此这句俗语带有强烈的功利趋向,被视为激励人们努力拼搏的圭臬之言,当然也有人认为“方为人上人”并不是一般功利的思想,而是说在经历过苦中苦之人,可以在日后生活中更为心胸豁达,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更容易获得别人尊重和爱戴等。这句激励人们的话,被留学生引用到其论文题目时,却惨遭滑铁卢,赢得了国外教授的灵魂拷问,质疑人为何非得吃的苦中苦,人的最终目标是否真的需要追求人上人,为何不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位留学生可能是深受这句话影响,却殊不知此观念在发达国家缺乏市场,这个曾经在网上盛传的小插曲,事情原委几何不得而知,不过其充分说明不同社会背景、不同阶层背景中人对这句话理解有差异,在中国这句话多是用来激励人们的,在国外看来并非善言。作为父母,多半是不愿意子女吃的苦中苦,不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充分表明多希望子女成为人上人,不过教师们经常耳提面命的灌输这句话,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考得好成绩,唐代文学大家韩愈劝学时便讲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晚唐文人杜荀鹤劝学时说少年辛苦终生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凡是劝学时,都不忘苦字。

吃苦,即承受痛苦或经历艰苦,每个时代中人对吃苦概念的理解会有所差异,但都将归结于生活上的艰难不容易,如上世纪物质困乏年代,吃苦多半是体力艰苦上劳作,到了21世纪物质丰盛时期,多数人已经逐步摆脱了体能的辛苦劳作,人们生活中的苦多半是心理层面的。何为吃苦,很多时候普通人吃苦的原因多数是因为生活困顿贫穷,而真正吃苦参考“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说法,则比较有代表意义,即真正的吃苦是为了聚焦一个宏伟目标或一个高远的梦想而持之以恒的奋斗过程,它的本质犹如接受上天安排的“大任”而苦心志。不可否认的社会现实是,几千年人类文明进程史上,处于社会基层的大多数人却无时无刻的经受贫穷之苦,哪怕是处于盛世社会的当代,依然还有许多人处于贫困之中,经历为提高物质条件而努力奋斗的苦,城市里面的城中村和旧棚区,依然聚集了领微薄薪水而活的农民工,甚至有些区域的生存条件堪比国外的贫民窟。科技的进步,今日的绝对的贫穷逐步减少了,很少有人会因承受饿肚子的苦,甚至未来会彻底解决绝对贫困,但是相对的贫穷而从未有实质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攀比促进人们更加努力的奋斗,然而这些攀比也徒增了人们心理之苦。

人生在世,需要经历各式各样的苦,最大的苦应是躯体承受的疾病痛苦,人在医院时,这种感觉自是会深有感触,为了缓和疾病带来的痛苦,而且疾病之苦是多数苦的源头,更为可悲的是,疾病之苦是任何人及动物都要面对的,其次便是心理上的苦,欲求不得或者拼尽全力想要而无法获得的心理感受之苦,现代生活快节奏下的背景下,抑郁症和焦虑症频发便是人们要经历心理之苦的最佳证明,而且产生抑郁和焦虑的心理问题的人们越来越年轻化,物质上及体力劳作方面的苦,即贫困之苦,就今日的社会条件来看,应该是比较轻的苦,不过很多基层平民百姓,往往是因为贫困之苦而催生了心理之苦,甚至因贫困之苦恶化衍生出疾病之苦。人生的苦,无关妇幼老少,不分古今中外,它往往是人生悲剧的导火索,自然也是文学中常有的主题,诗词中描写人生苦的诗句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层面的居多,唐代诗人罗隐名篇《蜂》是反映普通百姓经历辛苦却无法享受甜的社会现实,元代文学家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是首怀古曲,反映任何时代最不容易的都是基层老百姓。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诗红人不红的典型代表,人生经历处于风雨飘摇的时代,多次参加科举却不中,从他的诗句中可以初步判断,应是带有强烈悲观主义的诗人,其“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是耳熟能详的名句。罗隐的这首佳作,通俗的描写蜜蜂形象,前两句“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是说无论在哪,只要是鲜花盛开的地方,都有蜜蜂的身影,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即说,蜜蜂采尽花蜜酿成蜂蜜后,到头来是为谁而忙碌,而又是为谁酝酿甘甜的蜂蜜,见识过蜂蜜酿蜜过程的人们,就会容易理解作者的寓意。蜜蜂,是现代小朋友学写作文中有益人们的飞行类动物,是歌颂的对象,只要有花朵盛开的地方,常有它的身影,从花丛中采蜜后回到蜂巢里酿蜜,人们可以获取甘甜的蜂蜜,不辞辛苦的蜜蜂常得到人类的称赞,因此蜂在诗人的笔下成为风韵的象征,在赞美蜜蜂辛勤劳动的同时,发出对不劳而获之人的痛恨之情和不满之意。

罗隐抓住了蜜蜂酿蜜的特点,未采用辞藻堆砌,未精雕细琢,平白直叙的描写蜜蜂的美德,也即赞美辛勤劳作的百姓,辛劳的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糖后,这些成果却被人类截取了,罗隐借此发出感慨,类比部分人的人生,辛苦是自己的,成果是人家的,不禁感慨社会的不公,同时借以蜜蜂采蜜的成果并非蜜蜂所得的自然现象来讽刺不劳而获之人。这首诗的寓意和宋代诗句“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相近,与此句相类似意境且更为经典的诗句是秦韬玉所写的“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与罗隐同属晚唐时代,或许是因为晚唐时期社会矛盾异常突出,容易激发诗人写出对底层老百姓深表同情的诗句,只不过罗隐以提出疑问的写作手法,而秦韬玉采用直描手法。描写蜜蜂采蜜的诗句中,宋代文人姚勉有一首名为《咏蜂》的诗,曾写到“但得蜜成甘众口,一身虽苦又何妨”,从正面歌颂了蜜蜂乐于奉献而不辞辛苦的高贵品质,好比明代著名爱国诗人于谦佳作《咏煤炭》写到“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但愿天下平民百姓们拥有饱暖的日子,自是不需说辛苦,都是从积极正面歌颂物的诗歌。有人将罗隐与中唐时期的刘禹锡对比,罗隐咏物时是丧气的,而刘禹锡总是乐观的,他们是唐代诗人中间悲观和乐观的两端,刘禹锡面对苦时,积极的写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同是《咏蜂》的诗,宋代文人积极面对蜜蜂辛苦,而罗隐看到的是悲情社会现实,倘若是刘禹锡咏蜂,多半会歌颂蜜蜂不辞辛苦的功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灵泉空间来种田爱吃菠萝蜜 沙漠直播:开局捡到小耳廓狐橡皮泥 轮回校园之真灵形态 龙王赘婿反杀穿越者 傻弟,不要急 开局军火库,我让女帝跪舔 富富富!从百亿负债成为星际大亨 穿书末世:开局变身炮灰富萝莉 我出生那年,百鬼夜行兴安岭老叟 穿越万界之从海贼王开始
返回顶部